人人都能当编剧,零门槛,这人一定是骗子。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正如那位残酷的编剧老师告诉你的,艺术院校学习戏剧文学或电影文学专业(就是编剧专业)的科班毕业生,几年之后依然留在这个行业里的,的确很少,就是我们所说的,编剧这个行当的“成活率”太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编剧是一个自由职业工作者
一个公司或机构,用固定工资的模式,养一帮编剧,让他们写剧本,这样的情况往往只存在于有长期栏目或边拍边播的连续长剧的单位或机构里。
很奇怪,多数情况下,编剧一发工资,就写不出作品来了。就像长期被作家协会养起来(用纳税人的钱)的作家,就写不出作品来一样。这就注定了一般的公司不愿意“养活”编剧,而愿意用重金(高稿酬)购买或订制剧本。
2、编剧市场需求不是特别大。
假如把编剧这个行业比喻成一所大学,那么,这所大学每年招收多少学生呢?我们知道的数字是,每年中国要拍摄大约700部电影和700部电视剧。假定平均一部电影或一部剧需要1.5个编剧,那总共也只需要2100个编剧。
换句话说,这所“大学”每年只有2100个招生名额。其实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不是招收“新生”(新编剧),而是反复招收那些永远不毕业的“复读生”(成熟编剧)。那你想想,新编剧的机会有多少呢?剧本的市场竞争可谓白热化。
3、新编剧层出不穷
这是说,由于中国影视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被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繁荣景象所感染感召,每年编剧队伍的新人可谓是潮水般涌入。有退出的,有自行放弃离开这个行业的,但每个新编剧进入之后,不行业中摔打三年五载,怎么也不甘心铩羽而归,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啊!
总体来看,编剧行业一直有很大的“增量”,每年到底新增多少编剧?这无法准确统计,但我们能够感觉到编剧数量巨大,剧本满天飞,编剧供大于求(这也是新编剧常常被欺负,被欺骗,维权困难的原因)。
4、编剧市场需要独特性
我们知道中国的影视行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剧本和编剧的交易形式也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具体的交易模式上,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薄利多销”或“性价比至上”原则。为什么?
因为我们常听人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我们知道虽然许多成熟编剧卖剧本的价格非常高,但剧本费在影视项目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太大(演员片酬是大头)。所以,许多制片公司宁愿用高价去聘请高手,至少请熟手和能手,而很少在新手编剧身上去浪费金钱和时间。